反思面向/ 課程階段
國際教育目標的達成情形 以社會課本內容為基礎,學生們在認知層面上理解全球議題、感受地球資源過度消耗的可能後果,凸顯綠色循環、升級改造的重要性。 運用 Don’t Waste- Create!專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構思如何以升級改造的概念,實踐要永續、愛環保的具體行動。 八成以上學生在認知、情意層次上認同環保3R (reduce, reuse, recycle) 的重要性,並且樂於採取簡單可行的行動來支持環保愛地球理念。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教師嘗試運用Padlet平台,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並呈現探究結果,適切引導學生如何善用資訊科技,進行小組共作與成果分享 事實性的提問,讓小組間可以互相閱覽答案,精簡類似答案的重複,鼓勵更深度的探究產出。
辯論性的提問,讓小組間有較充裕時間思索他人的答案,並優化自己的論點。
Padlet平台提供學生在各自課餘時間呈現探究成果,鼓勵學生從閱讀他人成果的既有基礎上,再次深化自身的探究內容。
同儕間透過小組內的交互提問,學習辨識蒐集到的資料真偽,媒體識讀能力得以逐步累積。
師長在Padlet上的適時回饋,也能同步提供不同向度的思考方向,讓全體同學參考。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學生樂於參與新平台的使用,感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美好。
網路上有關升級改造的影片,讓學生們深具信心,願意仿效實作
公開展示的小組探究成果,激勵不同的小組要提供更有深度的探究內容,以利課堂討論時可以獲得同儕讚賞。
手做布偶的外型設計尚屬簡單,容易執行。然而,拆解舊衣並將眾多衣物剪成細長條作為布偶填充物的步驟,逐漸消耗掉學生的耐心與信心。
升級改造製作布偶的理念,學生們高度認同,也樂於執行。但是,布偶縫製的手作歷程,逐漸打擊學生的信心。以回收布料當布偶填充物的作法,讓布偶的觸感不夠膨軟,整體質量也略顯沉重。以回收衣物填塞布偶,也讓學生們擔心無法向買家證明這些布料的清潔程度,未來需要清潔布偶時,也可能衍生現在未能預期的衛生問題。
教學與學習支持系統 社群夥伴分享執行經驗,事先提點需要留意的細節。
探究式教學並非單向的課程學習,老師提點學生們,討論與統整之後的結果,才能代表全組的想法。老師也為各小組客製化學習鷹架並提供經驗,讓組間合作能順暢進行。
縫製布偶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布偶太硬,甚至還能摸出不同的布料被塞入其中,協同指導縫製布偶的志工家長找來過期不用的酒精棉花,讓布偶的觸感稍顯鬆軟。
小學生統整能力較弱,有賴跨領域學習的經驗累積,與跨域教師共同協力指導。
在堅持不新購任何物件來縫製布偶的原則下,今年的布偶縫製專案,有了較多的質疑聲音。但是,也因為親自的十座體驗,學生們更加理解,執行升級改造歷程的艱辛。師生共同縫製的厚重布偶,或許沒能賣出好價錢,但是創意發揮的好點子,已經深植學生心中。日後,師生雙方將有更多的經驗值,可以留待日後慢慢精進。
概念為本的教學課堂中,70%的時間是學生專注學習探究,再加上30%的教師協助。學生嘗試成為學習主導者,不再被動等待老師的指令。這是開啟學生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是新火花,能鼓勵學生成為自己的學習主導者,為未來的學習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