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執行前 | 課程執行中 | 課程執行後 | |
國際教育目標的訂定達成情形 |
→知識面:概念為本課程設計幫助較學者抓住核心概念使引導學生從具體經驗(蜂場參訪)連結至抽象概念(生物多樣性)的過程可以更完整規劃。 →情意面:為培養在地認同,採用文化比較創造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並建構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感。 →技能面:「跨國線上交流」被設定為課程的重要活動,儘管預見到執行風險,但為追求學習的真實性,仍將其列為核心目標。 |
→知識面:受限於教學時數,教材多具引導性,雖能快速聚焦,卻可能限縮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機會。
→情意面:校外參訪在情意目標的達成上,展現了極高的成效。學生對議題的態度從疏離轉化為關懷。 →技能面:學生在籌備交流的過程中,數位應用與外語溝通技能有所增長,並提供學生團隊合作與公開表達上的機會。 |
→已達成目標: 「國際移動力」(國E9)因交流對象(阿根廷)的學期行事曆與我國不同而未能完成,但透過蜜蜂劇場完成校內分享與交流。 |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幫助教師能釐清的探究式學習脈絡,在課堂講述過程更具脈絡,學生更能為預期的內容作準備。 →評量規劃:「行動劇場」作為總結性評量,其評量規準明確訂定了劇本需包含的核心主題,以確保學生的創意能與學習目標緊密結合。 |
→校外參訪,有效地連結了課堂知識與真實世界,是激發後續學習動機的催化劑。 →學生在資訊素養與閱讀理解上的個別差異,是探究活動中的主要挑戰。未來可提供更明確的鷹架,如預習任務或閱讀策略指導。 |
→「行動劇場」有效地評估了學生的知識統整、團隊合作與創意思考等多元能力,是一項成功的總結性評量。 →可以將「評量規準前置」。未來應在創意發想的初始階段,即提供評量規準作為框架,能讓學生的創作過程更具目的性。 →若學生程度較佳、時間較充裕,也可考慮以模擬聯合國方式進行。 |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將原先的文本閱讀環節加入角色扮演,並設計出了「世界高蜂會」,幫助學生進入情境、增加學習動機。 →概念為本的設計下學生可以更清楚學習內容的重要資訊,使學習可以被預期。 |
→蜂場參訪時,普遍的學習困難在於「提出概念性問題」的能力,多數提問仍停留在事實層面。 →對於蜜蜂的議題能表示重視、並能說出蜜蜂之所以重要的具體原因。 |
→學生能對生態議題的關懷,以及透過公開展演所建立的自信心。 例如:程結束之後,幾位學生在課後跑來分享自己在哪裡看見蜜蜂(形式包括:小日記、畫畫、口頭分享,大幅拉近學生與蜜蜂的距離。 →建議補充個人化的評量工具,如「學習歷程反思單」,以記錄個別學生的成長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