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面向
國際教育目標的達成情形 ✔ 本課程計劃之國際教育目標設定係盼結合技術型高中技職專業以發展永續行動方案。

✔ 雖根據歷年教學經驗技術型高中學生普遍英語文能力待加強,雙語或全英語教學容易陷入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之困境,本課程計劃依然期待跨文化溝通表達為國際教育校本課程一個重要面向。

✔ 針對「辨識全球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U10),包含能夠理解本課程計劃之議題內容,學生尚能掌握核心重點,然進一步發想並發展解決方案時(U3、U12),學生缺乏跨域整合能力,需要加強引導方能使其將自身技職專業予以運用於解決永續議題之方針。

✔ 學生在「跨文化溝通與國際合作的能力」(U9)亟需加強,除欠缺英語文表達能力外,亦於初始不具備交流表達之勇氣及基本素養。
✔ 根據實際執行情形,於課程設計訂定國際教育目標時應更需考慮對象學生各面向之初始能力,需降低整體目標設定之難度及能力層次。

✔ 亦或維持現有目標,但就各教學流程所使用活動及教材選擇面上,降低英語文使用比例,亦增加更多教師引導及示例,幫助學生能盡可能朝該課程設計目標理想邁進。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依據本課程計畫通則,需從本校本校技術型高中專業群科種類之角度預先思考可能與該議題得相結合與應用之技職行動方案,並透過課程指導語及剪報等視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確實運用創新思維與技術進行專案之發想。

✔ 根據欲融入之全球永續議題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及「分組合作」之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原意為增加學生議題理解及辨識力,並使其感受須參與學習的積極及責任心。

✔ 預想能夠成功聯繫國際夥伴學校,並於課程開始前逐步確保各交流合作期程作業,考量適宜雙方之交流時間及共學平台。
✔ 於課程設計中,可加入諮詢本校各技職專業領域教師之相關教學建議,或參考該領域教材知識內容,以更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兼具產業經營與解決永續議題之專案發想與思辯。

✔ 於教學中發現實施對象班級學生(本校高中部一年級新生資訊科)較無法馬上適應「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及「分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再加上課程議題面的探討較為深入,需花許多額外時間確認學生能逐一消化相關知識內容,進而影響原先課程進度。

✔ 該課程設計可能更適用於學習成就較高之學生,然而整體教室氛圍確實因自主學習的環境營造較為活絡,較能夠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辯論性的提問,讓小組間有較充裕時間思索他人的答案,並優化自己的論點。

✔ 呼應本課程計畫通則,需再進一步從「創新思維的產業經營與技術研發」之觀點給予各組學生專案成果質性回饋,並引導學生進行成效分析,以真正使其理解以自身技職專業解決社會永續議題之可能定位與挑戰。

✔ 各學習活動增加更多英語文理解之輔助教材,如關鍵字庫、參考學習任務步驟等,以防英語文教學反而成為國際理解之絆腳石。

✔ 課程設計面上於每一個分組活動小組報告與分享的環節應穿插其他組理解力檢核與組間回饋互動,以使學生能實際思辨其他組所分享與報告之永續議題內容。
同儕間透過小組內的交互提問,學習辨識蒐集到的資料真偽,媒體識讀能力得以逐步累積。
師長在Padlet上的適時回饋,也能同步提供不同向度的思考方向,讓全體同學參考。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因課程媒材及教學方式活潑,期待大多數學生能夠入於學習任務之中,並能達成基本國際理解成效,亦能夠順利運用創意潛能思考發展技職永續行動方案。

✔ 部分學生於英語文相關之學習任務表現上可能面臨困難,進而導致國際學習動機跟著降低。
網路上有關升級改造的影片,讓學生們深具信心,願意仿效實作
✔ 於具有明確學習步驟指示的教學活動學生較能快速投入並見成效。

✔ 於國際夥伴交流階段,因大多數學生較無相關交流經驗,並對英語文口語表達仍具心理障礙,故除簡報分享講稿表達部分之外,即興英語文討論及分享之時間較少,甚為可惜。
手做布偶的外型設計尚屬簡單,容易執行。然而,拆解舊衣並將眾多衣物剪成細長條作為布偶填充物的步驟,逐漸消耗掉學生的耐心與信心。
✔ 本課程主題建議可操作從下學期開始,而上學期之課程規劃則可先著重於讓學生對於英語文表達有所熟悉與習慣,方能於真正交流時獲得做大學習效益。

✔ 學生於國際夥伴線上交流行前應再做足知識背景之相關功課,並熟悉英語文簡報表達及社交英語文表達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支持 ✔ 本校英語文師資社群共同研討校本國際教育課程手冊教案資料庫,本課程計劃可作為其中一項安排至學期課程計劃之中。

✔ 本校成立「綠領人才培育」教師專業社群,提供永續議題專業方面之教材內容供本課程計劃做融入運用。
探究式教學並非單向的課程學習,老師提點學生們,討論與統整之後的結果,才能代表全組的想法。老師也為各小組客製化學習鷹架並提供經驗,讓組間合作能順暢進行。
✔ 本課程計劃於執行中因應學生起始能力及學習表現,向「綠領人才培育」教師師資群諮詢如何調整課程內容難易度。

✔ 校內每個月舉辦「國際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師專業社群」,於社群中分享該課程計劃之執行成果,並聽取相關回饋建議,以作修正。
小學生統整能力較弱,有賴跨領域學習的經驗累積,與跨域教師共同協力指導。
✔ 將本課程計劃學習成果於期末「國際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師專業社群」予以分享,並結合本校年度國際教育週做學習成果靜態展示。

✔ 本課程計劃案執行成果將作為英語文科內討論未來校本國際教育課程大綱規劃參酌。
概念為本的教學課堂中,70%的時間是學生專注學習探究,再加上30%的教師協助。學生嘗試成為學習主導者,不再被動等待老師的指令。這是開啟學生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是新火花,能鼓勵學生成為自己的學習主導者,為未來的學習奠基。
教學與學習支持系統 ✔ 課程行前需與國際夥伴學校討論可能之合作模式,及共同專案創作之議題內容。定調包含同步交流最佳時間,非同步資源共享學習平台選擇等。

✔ 同步交流所需空間及視訊設備,以及其所需行政公假作業等,需預做安排及規劃。

 
✔ 部分學生於運用數位裝置進行自主學習及資料搜集時,面臨網頁應用程式使用困難,需鼓勵組內成員相互協助。

✔ 部分學生進行專案簡報製作工具(如Canva)可規劃於課程中初步教學如何運用與設計,以使雲端簡報編輯小組合作更為順利。


 
✔ 有關國際夥伴線上視訊建議規劃學校固定場域進行,以熟悉相關視訊設備,該教室亦建議配備齊全之視訊設備,方能順利進行國際交流融入課程之相關教學。

✔ 技術型高中學生(尤其高一新生)從無相關英語文表達經驗到與國際夥伴全英討論專業議題,最後至國際論壇發表實屬不易,建議本課程計劃需配搭相關人才培育計畫經費以進行課後師資之英語文表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