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執行前 課程執行中 課程執行後
國際教育目標的訂定達成情形
  • 課程設定以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國際視野與永續行銷思維為目標,透過調查、比較、短影音與 AI 主播等任務,讓學生能逐步辨識永續發展行動策略 (U10) 並理解國際市場需求
  • 執行過程中,因日方學校無法配合,直播改為德國教師實地交流,學生雖有國際互動經驗,但缺乏跨時區即時線上合作的挑戰
  • AI 直播教學因門檻過高調整為 AI 虛擬主播,降低技術難度,卻也減少學生即時應變的學習機會。
  • 未來應在國際教育目標設定上,兼顧學生實際能力,預留「B計畫」與替代性平台,並透過模組化設計,確保不同合作模式下仍能維持課程目標的完整性。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課程以專題探究為核心,設計「文化多樣性、國際行銷、消費者行為、永續發展」四大單元,結合理論與實作。學生透過報告、比較表、短影音與 AI 主播操作,培養跨領域整合與創意行銷能力。
  • 課堂中發現學生在數據蒐集、跨文化分析與行銷方案轉化上需要更多教師引導與範例支援,尤其對技術型高中生而言,直播技能過於困難,轉為 AI 虛擬主播後學習成效更聚焦於「內容」與「策略」。
  • 建議未來課程在分組活動中,增加組間互評與回饋,並於方案設計後安排模擬演練,使學生同時具備內容創新與臨場應對能力。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課程以數位媒材與跨國交流為特色,能激發學生興趣並提升投入度。學生對有機農產品國際推廣與永續行銷展現高度參與感。
  • 部分學生因語言表達與數據分析不足,導致跨國交流的自信心偏低。AI 虛擬主播雖降低了技術壓力,但缺乏真實互動經驗,影響學生臨場表達力的培養。
  • 未來應在課程前段加強學生語言訓練與簡報模擬,並設計更貼近真實的跨文化互動場景,以提升其表達能力與國際合作信心。
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支持
  • 教師可結合商管群、農業群、外語群教師跨域合作,並參考專業社群提供的教學資源。
  • 在課程調整過程中,教師能即時因應學生能力修改教學設計,如由直播轉換為虛擬主播,顯示教師專業判斷與彈性。
  • 建議將課程成果納入校內教師專業社群與國際教育週展示,並分享教學調整經驗,以促進更多教師交流與教材共備。
教學與學習支持系統
  • 課程開始前需與國際合作學校確認交流方式、期程與數位平台使用,確保教學目標一致。
  • 課程需事先與國際夥伴學校確認交流模式與平台,降低跨國溝通成本。
  • 在課程中應提供學生更多數位工具操作與語言支持,例如簡報範例、關鍵字庫與分組討論指引,避免因技術或語言障礙影響國際交流。
  • 本次因溝通困難改與德國教師進行實體交流,提醒未來課程必須規劃替代方案,並簡化技術操作流程。
  • 建議學校固定交流教室,配備完整設備;同時於課程中導入數位工具教學與模擬演練,讓學生熟悉不同平台操作,並透過漸進式練習提升即時互動的能力。
  • (一) 「永續國際行銷概念為本課程之收穫、挑戰與因應」

本課程以「永續發展的國際行銷」為核心概念,透過跨領域(商管群、農業群、外語群)的設計,讓學生能在多元脈絡中理解「文化多樣性、消費者行為與永續行銷策略」的關聯。在「課程收穫」方面,學生可以掌握行銷與永續的核心概念,並能在真實議題(如有機農產品推廣)中應用。課程引導下,學生展現跨文化思考與創意思維的能力,提升了對 SDGs 的理解與參與。

至於「課程挑戰與克服」,可得知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包括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如原訂日本直播改為德國教師現地交流)、學生在 數據蒐集與語言表達上的困難,以及 AI 技術門檻過高導致操作受限。而教師採取「模組化設計」預留替代方案(如直播轉虛擬主播)、提供更多語言支援(關鍵字庫、簡報範例)、以及在課前強化數據蒐集與簡報模擬,確保學生仍能達成課程目標。

  • (二) 探究式問題設計與學習成果:概念為本課程的實踐反思

本課程設計中安排了「事實性、概念性、辯論性問題」,以探究引導學生逐步建立理解。在「實踐方式」方面,透過「事實性問題」如「不同國家文化對有機農產品需求有何影響?」引導學生查找數據、比較市場需求。其中,以「概念性問題」如「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影響消費者偏好?」促使學生連結消費行為與文化脈絡。而透過「辯論性問題」如「國際行銷與本地化哪個更重要?」引導學生在對立觀點間做出判斷。

至於教學成果方面,學生能完成「比較表」、「短影音」、「AI 主播推廣影片」等作品,展現其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並在反思活動中提出策略優缺點與改進方向,培養了 議題辨識力、方案執行力、成效反省力,符合概念為本課程的深層學習目標。

  • (三) 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之策略與教學實踐建議

在「明確界定核心概念」方面,可以在課程設計之初,應先確定學生需理解的「大概念」(如永續行銷、文化多樣性),再將教學活動圍繞其展開,避免流於單純知識傳遞。

其次「設計探究式問題鏈」方面,可以從「事實性」到「概念性」進一步到「辯論性問題」逐步推進,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只「會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接著在「善用真實脈絡與數位工具」方面,可以結合在地議題(台灣有機農產品)、國際交流與 AI 工具,提升學生學習的真實感與應用性。

最後「預留彈性與支持」。在面對不同學生能力差異,教師應準備多層次的任務指引(如範例數據、語言句型),並在國際交流或技術實作上預設替代方案,以確保課程目標可持續達成。而建議「強化反思機制」以鼓勵學生在完成作品後進行同儕回饋與自我省思,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持續改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