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執行前 | 課程執行中 | 課程執行後 | |
國際教育目標的訂定達成情形 |
|
|
|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
|
|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
|
|
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支持 |
|
|
|
教學與學習支持系統 |
|
|
|
- (一) 「永續國際行銷概念為本課程之收穫、挑戰與因應」
本課程以「永續發展的國際行銷」為核心概念,透過跨領域(商管群、農業群、外語群)的設計,讓學生能在多元脈絡中理解「文化多樣性、消費者行為與永續行銷策略」的關聯。在「課程收穫」方面,學生可以掌握行銷與永續的核心概念,並能在真實議題(如有機農產品推廣)中應用。課程引導下,學生展現跨文化思考與創意思維的能力,提升了對 SDGs 的理解與參與。
至於「課程挑戰與克服」,可得知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包括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如原訂日本直播改為德國教師現地交流)、學生在 數據蒐集與語言表達上的困難,以及 AI 技術門檻過高導致操作受限。而教師採取「模組化設計」預留替代方案(如直播轉虛擬主播)、提供更多語言支援(關鍵字庫、簡報範例)、以及在課前強化數據蒐集與簡報模擬,確保學生仍能達成課程目標。
- (二) 探究式問題設計與學習成果:概念為本課程的實踐反思
本課程設計中安排了「事實性、概念性、辯論性問題」,以探究引導學生逐步建立理解。在「實踐方式」方面,透過「事實性問題」如「不同國家文化對有機農產品需求有何影響?」引導學生查找數據、比較市場需求。其中,以「概念性問題」如「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影響消費者偏好?」促使學生連結消費行為與文化脈絡。而透過「辯論性問題」如「國際行銷與本地化哪個更重要?」引導學生在對立觀點間做出判斷。
至於教學成果方面,學生能完成「比較表」、「短影音」、「AI 主播推廣影片」等作品,展現其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並在反思活動中提出策略優缺點與改進方向,培養了 議題辨識力、方案執行力、成效反省力,符合概念為本課程的深層學習目標。
- (三) 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之策略與教學實踐建議
在「明確界定核心概念」方面,可以在課程設計之初,應先確定學生需理解的「大概念」(如永續行銷、文化多樣性),再將教學活動圍繞其展開,避免流於單純知識傳遞。
其次「設計探究式問題鏈」方面,可以從「事實性」到「概念性」進一步到「辯論性問題」逐步推進,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只「會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接著在「善用真實脈絡與數位工具」方面,可以結合在地議題(台灣有機農產品)、國際交流與 AI 工具,提升學生學習的真實感與應用性。
最後「預留彈性與支持」。在面對不同學生能力差異,教師應準備多層次的任務指引(如範例數據、語言句型),並在國際交流或技術實作上預設替代方案,以確保課程目標可持續達成。而建議「強化反思機制」以鼓勵學生在完成作品後進行同儕回饋與自我省思,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持續改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