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面向/
課程階段
課程執行前 課程執行中 課程執行後
國際教育目標的達成情形 ✔透過資料蒐集,學生能大致瞭解缺水國家所面對的現象與處境。
✔ 課程執行中需不斷留意與回顧預設的國際教育目標、概念、通則,避免失焦。

✔學生構思生活中的有效省水策略並付諸行動。

✔ 評量規準能夠適切評量學生的任務達成度。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構思如何創造缺水體驗的情境。

✔ 表現任務的設計必須落實於真實情境。

✔分組探討乾旱造成影響時,教師提供的經濟、社會、環境面向,能有效引導學的討論,但是需花一些時間向學生解釋競技、社會、環境的定義。

✔ 比較臺灣與其他國家缺水原因的異同時,需要提供討論的國家與討論鷹架,比較容易聚焦。

✔ 省水大作戰的計畫發表能展現學生綜合規劃的能力,九宮格的討論方式提供學生思考及討論的有效模式。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課前資料的蒐集 。
✔ 組內討論相當熱烈。

✔ 實施限水體驗活動時,學生回饋真實體會限水帶來的不便。
✔ 家庭省水計畫的設計,讓學生能實踐在課堂的學習成果,學生大部分都能提出適當的策略。
學生質性回饋 教師課後省思

我以前只知道缺水,沒想過乾旱對我們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其他國家面對乾旱的處理經驗,給了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本次採用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有何收穫與挑戰?如何克服?

(一) 課程設計收穫: 由於概念為本的學習目標相當明確,鎖定概念及通則的理解及實踐,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可以有效達成。各國因應乾旱的做法讓學生的學習視野得以開展,透過學生的回饋得知,產出的學習效果比以往的永續課程更好。

(二) 課程實施挑戰與克服:

1.共同經驗的創造:概念的理解及澄清需要引導學生瞭解概念的定義及界定明確的標準並與生活經驗結合,但不是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都一樣。克服之道在於在教室創造出情境(體驗限水的活動)創造共同的經驗。

2.避免失焦:分組討論活動時,有時學生討論容易失焦。克服之道在於利用課程的導引及組間巡視過程中,不斷提醒學生回歸概念的討論,讓分組討論及課程實施更能聚焦。 
 

我對「限水體驗」的活動印象最深刻,雖然我們那組成績很好,但是限水的過程真的很不方便,我很難想像如果是持續好幾天該怎麼辦,日常生活。

老師讓我們用SUNO創作省水推廣歌曲,讓我們透過AI的幫忙,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告訴大家省水的重要性。
面臨極端天氣造成的乾旱與缺水問題,從這個課程中我學到「開源」與「節流」的觀念,從家庭及學校做起,將水做有效利用可改善地球暖化所造成的乾旱問題。
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乾旱和缺水可能變成經常發生,我們可能目前無法改變現狀,但是可以透過省水的措施,在面臨可能的危機時候,提高我們的適應能力。

以探究問題引導的教學活動如何實施?有何成果?

教師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脈絡化思考,讓學生瞭解乾旱造成的原因、分析各國因應之道、歸納共同點、比較差異性,系統性、脈絡化的思考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進而發展出更完善、更可行的節省水資源方案。 

分組討論的時候大家都很投入,發表自己的看法,遇到不一樣的意見,我們這組用表決的方式決定,透過方案發表,我也聽到了其他組的有創意方法。 對於教師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建議: 教師設計課程時,建議設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定義、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回顧、迷思概念的澄清,過程中要不斷回扣、對照,讓關鍵概念、通則與學習歷程持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