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屏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關懷理解.由我做起 【概念為本】
設計者:陳韻如
:::
教學成果
教學活動一:想像中的國度
 |
 |
- 邀請學生舉例說明臺灣的文化特色,蒐集學生心目中的臺灣意象,並據此展開探究。
|
- 將學生分組以討論有關其他國家的文化意象,主要聚焦在飲食和節慶,並為跨組分享做資料整理。
|
 |
 |
- 透過行間巡視觀察學生與同儕互動情形,並歸納出學生可能比較熟悉的國家意象,進而進行後續的比較與分析。
|
- 將各組討論後記錄的結果張貼在白板上以進行發表、討論,比較各組間的討論結果有何不同或相同之處。
|
學生質性回饋(數字表示學生編號) |
教師教學省思 |
- 我從《可可夜總會》中學到了有夢想就要去達成(50114)。
- 我從《花木蘭》中學到不必因男女性別而阻礙自己的選擇,要勇敢去嘗試(50116)。
- 女生也可以去為國打仗,不是只有男生可以打仗,有可能女生能力很強,結果沒有發揮出來(50122)。
- 我最喜歡珍珠奶茶,但如果有人不喜歡,我會尊重他(50125)。
|
- 帶領學生重新思考熟悉的動畫電影是否存有刻板印象,同時也檢視自己與自身文化、國際文化的互動關係,進而培養對既有知識保持敏覺、審慎的態度。
- 透過討論,引導學生練習換位思考,體會有關自己熟知且喜愛的文化特色是否會有國際友人並不喜歡,反之也思考自己是否對其他文化也存有未察覺的刻板印象。
|
教學活動二:時事放大鏡
 |
 |
- 嘗試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閱讀時事新聞,進行內容摘要與議題討論。
|
- 發放閱讀素材,讓學生個別做摘要與重點畫記,以利後續小組討論。
|
 |
 |
- 將學生按人數、性別及能力分組,盡量讓每組學生性別及能力平均。學生分組討論學習任務時,教師透過行間巡視適時給予支持與鼓勵。
|
- 讓學生在組內兩兩分組進行資料搜尋,而後進行組內意見交換以凝聚共識,嘗試找出組內有興趣持續關注的議題。
|
學生質性回饋(數字表示學生編號) |
教師教學省思 |
- 我覺得殘障人士最需要被關心(50111)。
- 不應因為他人的不同而歧視他人(50117)。
- 我覺得禁坐令是不好的,因為要對所有的人都公平,不該偏袒任何一邊(50116)。
- 法國一開始不讓穿布基尼的人進游泳池讓我覺得他們不尊重她們,她們穿布基尼是因為她們國家的傳統(50124)。
|
- 透過時事新聞,引導學生思考文化衝突是否真能避免,若是無法避免,能否調整作法以嘗試降低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又若是現有方法不甚理想,能否思考其他更適宜的解決策略。
- 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觀察,體認文化交流與文化衝突的存在事實,同時關注不同性別、信仰、文化的群體也可能有相同或不同的人權保障需求。
|
教學活動三:行動小尖兵
 |
 |
-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平板檢索資料,思考生活中是否有文化交流的例子?又否有文化衝突的例子?
|
- 邀請學生從生活經驗或時事新聞中選擇一項關注的人權議題,嘗試蒐集資料來探究人權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
|
 |
 |
- 鼓勵學生針對已選擇一項關注的人權議題,嘗試發展出至少一項表達立場的行動策略方案。
|
- 學生能嘗試發展出至少一項表達立場的行動策略方案以回應實際情境需求,並能向同儕做說明。
|
學生質性回饋(數字表示學生編號) |
教師教學省思 |
- 我覺得不要一直打仗,會讓很多兒童沒有家(50105)。
- 有些國家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導致國家快要滅亡(50113)。
- 我覺得女生有月經是正常的現象,不可以因為這樣就把她們趕出家裡(50118)。
- 羅興亞人的小孩有一位想要當機長,因為他想載人們環遊世界(50121)。
|
- 透過資料檢索,帶領學生思考文化接觸後,是否有某個文化團體的人權受到傷害的現象發生。又或者是否有不同文化群體彼此競爭又合作的現象?
- 鼓勵孩子透過與同儕討論,嘗試發展出至少一項表達立場的行動策略方案,並思考在資源有限下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人權。有些孩子能提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但尚未發展出具體的行動方案。
|
本課程總結性評量之成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