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執行前 課程執行中 課程執行後
國際教育目標的訂定達成情形
  • 奠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設定學習目標為能舉例說明至少三個不同國際文化的特色。
  • 將學生分組後編配學習任務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或時事新聞中選擇一項文化接觸所導致的人權事件。
  • 帶領學生比對個人與小組提出的討論結果,藉此歸納出不同國際文化的特色。但推測是受限於生活經驗,學生仍可能會對某些文化存有刻板印象,需要教師再做引導。
  • 搭配平板電腦與網路資源,學生能夠嘗試與同儕合作以關鍵字選取一項文化接觸所導致的人權事件做為探究素材,並嘗試據此研擬行動策略方案。但發覺部分學生對如何選取有關人權事件的關鍵字有困難,需要同儕或師長提點。

  • 透過個人經驗分享與小組討論,觀察大部分學生皆能提出至少三個不同國際文化的特色,但內容多有重疊之處。
  • 學生能嘗試分組蒐集資料來探究此人權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但受限於授課時數與認知程度,少部分學生較無法分析人權事件脈絡間的意義或關係,僅能就表面事實做理解。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 依據學生認知發展與生活經驗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並據此研擬討論問題。
  • 考量學生能力落差,分組時須與原班導師再針對學生個別學習特質做細部討論與調整。
  • 依據學生學習進程調整學習任務編配速度。
  • 引導學生進行同儕合作,並透過師生對話深化學生思考面向。
  • 對於較不熟悉討論議題內容或較不習慣公開發言的個別學生,教師亦利用小組討論時進行行間巡視並個別詢問學生思考脈絡與心得,鼓勵其以書寫代替發言,嘗試記錄學習歷程。
  • 由於實施課程的班級並非導師班,因此每一堂課開始前都會先做學習任務重點提示。課程結束前,也會再做學習焦點回顧,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進程。
  • 依據課程學習進度推進,適時蒐集資料以利後續運用評量規準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 事先與原班導師取得共識並詢問學生基本學習屬性以利設計課程、安排學習任務。
  • 除了確認勇於發言的學生以外,同時也關注班上學習程度可能較為落後的學生,以利適時給予協助。
 

 

  • 除了口頭發表以外,也設計書寫小白板、撰寫學習單等不同的討論與書寫記錄方式,提供學生不同管道表達思維、相互切磋,同時做跨組學成果觀摩。
  • 大多數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也能投入學習活動,勇於發表個人見解、參與團體討論。
 
 

  • 透過課後回饋單的整理與歸納,發現大部分學生皆表達出對於國際教育議題的關注。
  • 除了本次有關人權議題的課程內容以外,大部分學生表示願意再探索其他重要的國際教育議題。
  • 本次課程為四堂課,大部分學生表示期望能有更多的節數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與發表。
  • 補充說明一:
    發展與實施概念為本課程方案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穫與挑戰?如何克服挑戰?
    1.    課程設計收穫:
    奠基於以概念為本為基礎的課程發展具有邏輯性,透過與事實性問題、概念性問題及辯論性問題等相關的多元學習任務編配,更有層次地進行通則探究。除了讓課程主軸更為聚焦之外,也有助於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更有效地編配學習任務次序,藉此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2.    課程設計挑戰與克服的方式:
    與一般課程相較,以概念為本為基礎的課程設計需要教師更加縝密的規劃。引導學生個別或分組進行概念的理解及澄清時,需要確認學生能掌握概念的定義,並據此界定明確的標準。如何確認並掌握學生生活經驗以結合適當的國際時事或新聞,更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特質做細部的篩選或節錄,以求更能契合學生學習需求。若執教班級並非原導師班,需與原班導師取得更深入的溝通與討論。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特質,也須更細緻地觀察、理解與尊重。

  • 補充說明二:
    在課程中如何實踐探究問題的引導?有哪些相關的教學/學習成果?
    透過相關國際新聞事件、大眾傳播影音資料等媒體素材,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做為討論的基礎。結合學習單引導學生練習運用閱讀策略嘗試歸納出核心概念,並與同儕對照對於概念的理解與詮釋有何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操作平板、撰寫學習單、參與小組討論時,教師藉由行間巡視等師生對話與提問,確認學生習得的內容是否與教學目標相符合。保留學生學習單與小組討論紀錄做細部分析,不僅可以歸納、比較各學習小組之間不同的學習任務呈現樣貌,同時也有助於運用評量規檢核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果。

  • 補充說明三:
    對於教師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有何建議?
    進行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時,建議教師可以先羅列出重要的概念後再做選取與排列,對於要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定義、澄清迷思,也需要先掌握核心,較有助於聚焦做討論,同時呼應選取之教學素材,以免師生討論失焦、耗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