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課程以培育全球公民為目標含括四大面向,課程發展與教學的發展與國際交流和學校國際化相輔相成,融入於各領域學科學習,透過議題融入、國際專案學習交流或結合國際交流進行,並著重於概念發展、探究與實作及多元評量。

進行方式

1.議題融入:以正式課程為主,可搭配非正式課程等相關活動實施。

2.國際專案學習交流:參加各種國際專案學習平台,例如:iEARN、Schools Online等國際平台專案學習課程。

3.結合國際交流:與國際夥伴學校共同發展國際教育課程,並於國際交流時呈現課程成果。

 

融入課程類型

1.融入領域課程:將國際教育與議題融入課程,可採用單一領域(學科)融入或跨領域(學科)統整模式。國小到高中階段適用。

2.彈性學習課程:運用彈性學習課程,發展以國際議題為主的跨領域統整性探究課程。國小與國中階段適用。

3.高中校訂必修與選修課程:依學校願景與特色發展國際教育校本特色課程,可含校訂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或探索體驗等課程類型為主,強化學生國際素養的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

 

發展要點

1.概念本位:概念思考在重視素養導向的國際教育課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國際教育期望提供學生跨界的思考與行動力,在其學習歷程中,就必須要能讓學生歷經運用多元事實與技能為工具,區辨模式、關連並深入可遷移之理解的歷程。課程重要概念的汲取,說明出「學生在概念層次必須理解什麼」,幫助課程由事實性的內容理解,深化至具思考綜效的概念性思維。

2.探究與實作:回應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的發展需能引導主要的探究與行動任務,由此任務統整課程重要的學習重點,學生亦可由任務的完成展現課程所培養的素養。

3.多元評量:評量設計要能具體且真實的捕捉學.多面向之素養表現,需善用多元評量的方式,並在適當地的時間配合課程教學活動實施,方能反映學生在課程中的素養展現。所以多元評量的實施除了運用多元的方式,教師是否能適當規劃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平衡不同類型的評量成果,也為多元評量的實施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