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面向/課程階段
國際教育目標的達成情形

反思:
1.是否能透過「全球海洋垃圾帶」與「塑膠濃湯」案例,引導學生意識到問題的跨國界性,而非僅是地方環境議題?
2.問題設計是否涵蓋知識(來源、數量、國際協議)、技能(SWOT分析、角色思辨)與態度(永續責任),以呼應國際教育的整合性?

建議:
可加入「不同國家因應塑膠廢棄物的對策比較」作為前導,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

反思:
1.學生在角色扮演(消費者、廠商、決策者)與 SWOT 分析中,是否能展現對多元立場的理解,並練習跨文化對話?
2.學生是否能連結「塑膠足跡」分析與「減廢永續行動」之間的關聯,進一步思考台灣在全球中的責任?

建議:
運用數據(如海洋廢棄物年產量)與數位工具(程式模擬、Egame)呈現問題,提升批判性思考與解決能力。



反思:
1.學生是否能將學到的國際經驗轉化為在地實踐(如減塑行動、校園倡議)?
2.學生是否能提出創新方案(如技術改善、政策建議),展現永續公民素養?

建議:
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行動方案(如校園減塑宣導或社群媒體倡議),強化「知行合一」。
如建立課程後測(如反思日誌、國際教育素養檢核表),提供學生自我評估。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反思:
1.課程目標是否清楚連結學生對海洋廢棄物、塑膠污染及國際永續議題的理解?
2.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如海洋垃圾帶、塑膠足跡)?

建議:
可設計導入活動(影片、案例分析)引發學生興趣,並建立對全球議題的基本認識。

反思:
1.學生在觀察、紀錄與分析(如SWOT分析、角色扮演)過程中,是否能有效掌握資訊並進行跨角色討論?
2.學生活動是否能結合理論與實作,例如程式模擬海洋垃圾帶,讓學生將策略具體化?

建議:
對照各國塑膠廢棄物因應行動特色,或模擬國際會議,讓學生扮演不同國家代表,討論海洋廢棄物治理策略。

反思:
1.學生是否能將課程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或校園行動,體現永續公民素養?
2.學生對國際協作、政策倡議及教育宣導的重要性是否有更深理解,能提出改進或行動建議?

建議:
可設計反思或成果展示(如行動方案、簡報或海報),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學生學習投入與成效

反思:
1.學生對海洋廢棄物及塑膠污染議題的興趣與先備知識是否足夠,以支持後續深入探究?
2.學生是否了解課程目標與學習活動的意義,能夠主動投入學習?

建議:
以短片、案例或討論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並建立問題意識。

 

反思:
1.學生在觀察、紀錄及程式模擬活動中,是否積極參與並能合作完成任務?
2.學生在角色扮演、SWOT 分析及策略討論中,是否能展現批判性思維與跨角色理解?

建議:
透過分組討論與即時回饋,促進學生互動與深度參與。

反思:
1.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知識與策略內化,提出可行的減塑或海洋保育行動方案?
2.學生能否評估自身學習成效與參與度,反思在國際永續議題上的責任與角色?

建議:
設計成果展示或反思報告,讓學生回顧學習歷程並分享行動計畫。

教師專業發展與社群支持

反思:
1.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海洋廢棄物、塑膠汙染及國際永續教育相關知識,以有效引導學生探究?
2.教師是否已進行共備或社群討論,整合教學資源與活動策略?

建議:
可透過教師工作坊或社群交流,增進對海洋永續議題的專業知識與教學設計能力。

反思:
1.教師在課堂中是否能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如角色扮演、SWOT分析、程式模擬)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2.教師是否持續與同儕或教育社群分享課堂觀察與學生回饋,以調整教學策略?

建議:
建立即時交流機制(如共備會或線上社群),讓教師可互相回饋教學實施效果。

反思:
1.教師是否能從課堂實施經驗中,反思自身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與不足?
2.教師是否將學習成果、學生作品及課堂經驗與同儕分享,形成知識與策略的共用資源?

建議:
組織課程反思與分享會,建立教學經驗檔案,支援未來課程改進與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與學習支持系統

反思:
1.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資源(影片、案例、數據資料、模擬平台)支援學生理解海洋廢棄物議題?
2.學生是否能獲得進入主題的基礎支持(如學習單、背景知識引導),避免因資訊不足而影響參與?

建議:
建立教材資源庫,提供影片、圖表與案例,讓學生運用多管道學習,降低學習落差。

反思:
1.學習支持系統(如分組討論、數位工具、程式模擬)是否能有效促進學生參與並深化理解?
2.教師是否能即時運用學習平台或互動工具(如即時回饋、問卷調查)追蹤學生學習成效?

建議:
善用數位學習平台支援學生討論與教師監測,提升學習。

反思:
1.課程是否建立成果展示或分享機制(如發表會、作品集),支持學生鞏固學習並展現行動力?
2.學校或社群是否能延伸課程影響,提供後續支持(如社區合作、校園減塑行動)?

建議:
建立學生成果展示平台(線上或實體),並連結校內外資源,支持課後持續實踐。

反思重點:


(1) 發展與實施概念為本課程方案的收穫與挑戰
本課程透過「信天翁案例」、「Egame程式設計」與「塑膠足跡SWOT分析」,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建構概念,最大成果在於學生能理解塑膠污染的跨國界影響。挑戰則包含:學生背景知識不足,導致探討過程需花較多時間建構基礎;另在Scratch遊戲設計上,學生程度與進度部分落差較大,克服方式為教師先提供前導知識、影片案例及分組合作,並結合同儕互助與教師即時支援,降低學習挫折感。


(2) 在課程中如何實踐探究問題的引導與成果
課程透過事實性、概念性與辯論性問題層層引導,例如「塑膠足跡包括哪些環節?」與「禁止一次性塑料是否有效?」等,引導學生進行資料蒐集、角色扮演及跨角度思辨。成果方面,學生能標示全球垃圾帶、說明塑膠污染危害,並以Scratch遊戲呈現因應策略。學習單與作品顯示,學生不僅增進了環境知識,也展現批判思考、同理心與行動力,如提出校園減塑倡議或社區宣導。


(3) 對於教師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建議
建議教師在設計時先釐清「核心概念—相關概念—探究問題」脈絡,確保課程目標與活動一致。實施過程中,可加入跨國案例比較與國際模擬會議,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與跨文化對話力。另建議提供多層次的數位工具與學習單支持,讓不同能力學生都能參與。最後,教師可透過共備社群持續交流與修正課程,並建立成果展示或反思機制,協助學生將所學轉化為可行的永續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