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成效分析與反思
這門課程生活中的空間為主軸,以性別、人權和勞動權議題為核心,透過學習和比較全球對待這些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台灣現況並回顧其在相關議題上的進步。

課程涵蓋了高雄漁業和重工業的發展,並融合了語文教學的「刺點」作品方式。學生透過課程結尾的藝術策展,體悟到空間中的困境和進步之處。然而,由於課程時數有限和內容緊湊,學生在發想方面可能稍嫌不足。未來應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同時增加國際案例的收集,讓學生能夠更系統地掌握和比較相關議題。

而這門課程在引導學生思考性別、人權和勞動權議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我們將繼續與國際姊妹校保持互動,不僅在科技領域進行交流,也致力於在人文與社會議題上保持國際交流。這將為台灣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視野,加強他們的國際意識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目標 關鍵成果實際達成情形  質性說明
一、 校園:國際願景
(一) 增進校園教職員工生之國際視野
(二) 發展雙語教育與國際事務之認同
(三) 推動國際面向校園各單位之整合
一、網路交流面向:完成雙語標示,提供校內網站雙語易讀性。
二、師生國際意識:與本校社區周遭之大學、國中、國小端師生,辦理在地踏查實務,學習高雄發展與國際脈動之關聯。
因與兩校媒合的過程中,發現對方學校會因為時差(高雄教育局網站不提供國外網路連線)及語言(校園網站多為中文標誌)等影像,為了提升網站易讀性,使其具有雙語標示功能,讓友校可以方便地閱讀和瞭解內容。

同時,在實體互動,進行在地踏查實務活動。通過實際參訪和學習,我們將深入了解高雄(哈瑪星、左營)的發展和國際脈動之間的關聯。這將有助於提升師生對在地歷史的認識,並嘗試連結國際意識和對在地全球化的理解。
二、 教師:課程專業
(一) 增進教師對國際教育資訊之瞭解
(二) 建構雙語及國際教育之模組課程
(三) 提升各專業教師外語教學之能力
(四) 外籍教師駐進推動雙語課程共備
一、成立國際教育共備社群(SDGs國際議題、雙語增能)。
二、與國際姊妹校針對SDGs議題進行線上合作教學。
藉由成立國際教育共備社群和與姊妹校合作教學,我們挑戰了教師的舒適圈,讓雙語的共備加上更有目標的國際向度,提高了國際視野。同時,也讓學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培養了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透過教師課程共備集思廣益,以雙語加乘SDGs國際議題課程共備,協同各科領域教師雙語增能,將課程規劃得以完善輸出與呈現,其中來回多次與合作學校溝通線上課程的形式以及課程內容規畫安排,除了精進自我之外,本校也與具國際交流經驗與線上合作課程的師長相互切搓,共同研議相關執行辦法和改善措施,提升校際合作的能量。    
三、 學生:雙語學習
(一) 培養理解與尊重異國文化之價值
(二) 促進主動關心國際間議題之學習
(三) 運用外語敘述與討論國際之議題
(四) 使用外語詮釋國際間議題之評價
(五) 反思在地文化與國際面向之關係
一、成立國際社團融合雙語知能,關照國際脈動主題。
二、辦理每週師生English Table,融合在地及國際議題。
三、針對全球人權及女性議題,與台灣現狀比較,並完成策展。
通過成立國際社團、舉辦師生英語交流活動,以及帶動人權、行別等議題的融入,提升學生的雙語知能和國際意識、豐富了學習經驗,亦促進了文化交流。也在學期中完成專題課程的交流,能讓我們和姊妹校共同完成兩校的專題發表與師生回饋。經同步SDGs議題線上合作教學,雙方學校師生能透過國家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差異相互交織進行探究,給予彼此不同面向的看法與領悟。其中針對學生自主專題研究發表會,兩校藉由線上視訊交流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及醫藥生技各類學群領域中發揮所常,以問題探究與議題辯論形式深化學習內容以及口語達能力。
四、 國際:交流合作
(一) 締結姐妹學校課程共備交流互動
(二) 參與跨國際網路議題討論之合作
(三) 開拓國際面向中資源管道之交
一、與國外學校簽訂校際合作備忘錄。
二、與國外學校進行同步及非同步課程共備。
三、與國外學校進行同步混成專題課程交流。
經由菲律賓台灣教育中心牽線,三方不斷溝通,成功媒合合作學校。致力於深化課程合作關係,持續規劃以文化及議題思辨為主的課程合作,提供學生適性優質學習的雙語實驗教育,培育學生成為彰顯國家價值、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善盡全球公民責任的國際人才。未來希望規劃與合作學校建立學生個別學伴關係,強化學生自主展演及議題探究能力;展望學生得以成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拓展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