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目標

關鍵成果

學校:建立國際教育交流課程及模式 建立一套以學期為單位的國際交流實施模式,為線上非同步及同步交流安排時間,並建置資訊設備(如:chromebook),提供給國際交流相關課程班級,如國八、高一美語選修、高二校訂課程學生。
學校:辦理相關國際交流課程計畫
  1. 參與國際教育跨校聯盟、台大國際學伴及國際教育2.0課程計畫。
  2. 運用在地學生新住民家庭特色,引進社區新住民家長資源,發展國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課程。
教師:規律運作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成長跨域共備社群 本社群每月召開共備會議,各科教師定期分享課程媒材、學生學習成果,並在邀請社群教師或外部專家進行主題分享。
教師:參與相關課程發展跨校社群及增能研習 推動100%社群教師參SIEP國際交流或跨文化溝通的培力課程。透過定期社群會議,分享研習心得及討論課程實施狀況,回饋應用在每學期實際課堂修正。
學生:讓學生有機會與國際學伴及姊妹校,進行同步以及非同步課程討論,增進彼此國家不同主題的風俗民情了解
  1. 與國際學伴針對不同主題,使用英語介紹自己國家的特色與對方分享,並勇於表達自我意見。
  2. 與泰國及韓國姊妹校進行交換明信片兩次(含往返)、錄製「自我介紹」及「東北角一日遊」主題影片等非同步方式達往返四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