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宜蘭縣羅東鎮成功國民小學

成功領航—在地生活,放眼全球

:::

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彰顯國家價值
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強化國際移動力
善盡全球公民責任

示範教學活動與評量 3

設計理念

       飲食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文化議題。在台灣,米食的種類多元,白米飯也是學生營養午餐的主食。此單元由米製品開始,讓學生調查身邊米製品的由來,藉以了解米食種類的多元。在探索的同時,發掘米食背後的多元文化概念,並從米的分布幫助學生建立台灣與亞洲國家的地域概念。
       課程以「文化學習」作為關鍵概念,並分成三個主題進行,包含「多樣化的台灣米食」、「米食文化看亞洲」、「亞洲米食大探索」。
【多樣化的台灣米食】於生活課程「米的魔術」中學習從產品的成分標示辨識米製品,並且認識本土米食。
【米食文化看亞洲】國語課「米食大探索」, 從其他亞洲國家米食的調查活動認識鄰近台灣的亞洲國家。並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的角度思考台灣存在多元文化的原因。
【亞洲米食大探索】邀請(外籍)家長們入班,帶領學生認識其母國文化與料理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他國文化的認識及文化學習的意願。


融入領域

語文、綜合活動

上課節數:8節

年級:2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亞洲米食探究心得撰寫】
學生能以個人形式,完成1項亞洲米食。在心得回饋中描述中介紹米食的來源國、比較其與台灣米食的異同,並給予對多元文化學習的正向態度。報告檢核面向:
  1. 多元文化的包容度。
  2. 多元文化正向學習態度。
  3. 進一步多文元化學習意願。
活動一:多樣化的台灣米食(2節)
一、引發議題:台灣米食身分證
老師以生活課程中的「米的魔術」內容作為探討議題,詢問學生
  1. 米製品是什麼?
  2. 印象中的米製品,老師將學生提出的想法條列出來。
二、發展活動
  1. 米製品辨識
    1. )老師介紹產品包裝上的成分表,成分表上第一順位原料是米就稱為米食。
    2. )老師準備不同產品標示讓學生分辨是否為米食,並檢視學生先前所舉例子是否為米製品。
  2. 米食搜查家:將學生分組,每組學生拿到不同資料(1)賣場DM(2)年菜菜單(3)生活課本(4)營養午餐菜單,請學生找出米製品,除了提供學生產品標示表,也讓學生詢問及討論。學生將查找米製品記錄下來。
  3. 台灣米食分饗家學生分組口頭練習查找的米製品及其成分,隨後上台進行口頭分享。
三、總結活動
請學生歸納 (1)米製品的定義 (2)如何得知產品是否為米製品 (3)台灣米製品的種類。
學習目標

國E03-1、國E03-2、國E03-3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1. 透過查找商品成分表,分辨出至少3個台灣米製品。
  2. 以口頭形式報告查找的本土米製品種類。
活動二:米食文化看亞洲(3節)
一、亞洲米製品
  1. 引起動機: 老師請學生朗讀國語課文「美食點點名」,並請學生說出文中的米食 以其所代表的文化。
  2. 發展活動:
    1. ​)老師提問:「除了課本中所提到的米食,還有吃過什麼樣的米 食?你們知道這些米食是來自哪裡嗎?」,並將結果以圖表整 理,書寫在黑板。
    2. )老師以一份米食品—米粉為例,介紹如何從食品成分表中得知為 米製品,以及從中得知其產地
    3. )老師拿出數樣各國米製品,請學生觀察成分表並辨識米製品及其產地。
  3. 學習任務: 學生須找出3種亞洲其他國家的米製品,並且將米製品的產地寫在 「亞洲米食地圖學習單」。學生可以從產品的成分表,或者是口頭訪 問家長、店家寫下答案。
二、亞洲米食的家
  1. 口頭發表:老師請學生發表在家中查找的米食品與出產國,並將學生發表結果依產品及產地名稱分類並寫在黑板上。
  2. 地圖查找:將全班學生分成組,每組發下一個地球儀,請學生在地球儀將黑板所記錄的國家找出來。
  3. 學習任務:請學生將查找米食品的產地標示在「亞洲米食地圖學習單」上的地圖。
  4. 省思活動:詢問學生
    1. )為什麼台灣米製品的種類這麼多樣?
    2. )有哪些因素造成不同種類的形成?請學生先腦力激盪。提示學生從地理相對位置思考。

三、亞洲米食地圖

  1. 引起動機:老師使用Google Map展示亞洲地圖,並請學生找出指定的亞洲國家在Google Map上的位置。
  2. 學習任務:老師以製作亞洲米食地圖為任務目標,要求學生要將寫下並畫出3個亞洲米食。學生將先前書寫的學習單製作成「亞洲米食地圖書」。
  3. 成果發表: 學生必須向班上5位同學介紹自己的亞洲米食地圖書。
學習目標

國E04-1、國E04-2、國E04-3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1. 透過查找商品成分表、詢問家人或店家的方式,找出至少3個亞洲國家的米製品,並記錄在「亞洲米食地圖學習單」
  2. 藉由地球儀的輔助,找出米製品出產國在地球儀上的位置,並記錄在「亞洲米食地圖學習單」。
  3. 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思考台灣具有多元米食文化的理由。 
  4. 完成「亞洲米食地圖書」並口頭分享內容。
活動三:亞洲米食大探索(3節)
一、複習活動
老師使用預先準備的亞洲米食圖卡,詢問學生不同米食的 (1)出產國 (2)出產國在地圖上的位置,並將學生發表的內容標示在地圖上。
 
二、發展活動
  1. 亞洲米食比一比請學生說出各種亞洲米食使用的材料、味道及作法,並繪製比較表 格,讓學生找出亞洲米食和台灣米食在食材與種類的異同。
  2. 餐桌上的佳餚老師邀請班上具有亞洲新住民身分的家長入班。
    1. )介紹新住民家長,並讓學生找出家長母國在google map或地球儀上的位置。
    2. )新住民家長介紹該國米食並介紹作法。
    3. )學生根據指示完成並製作米食。
三、總結活動:米食心情觀測站

老師先引導學生說出製作米食的比較,並請學生記錄下來。隨後請學生口頭發表 

  1. 此次活動所使用的材料。
  2. 製作過程。
  3. 製作方式與以往製作食物經驗的比較。
  4. 對活動的整體想法並於課後寫成一篇活動心得。
學習目標

國E05-1、國E05-2、國E05-3

學習評量
總結性評量
學生能以個人形式完成1項亞洲米食並完成製作。在心得回饋中描述中介紹米食的出產國、比較其與台灣米食的異同,並給予對多元文化學習的正向態度。

設計理念

  學生瞭解國家發展和都市變遷的脈絡,面對未來環境、需求挑戰,發揮對於未來都市的想像:
【跨域學習】透過自然領域(地表的靜與動)、社會領域(家鄉地圖小世界、家鄉的人口與生活等),學生能夠理解社會變遷和都市規劃之間的相互關係。
【實踐和應用導向】重於學生的活動體驗,透過活動理解建築結構之重要性,建築實用主義之美。
【參與和合作學習】學生在教案中被鼓勵參與討論、合作團隊工作和分享成果。透過小組合作和討論,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觀點中學習,並培養有效的溝通和合作能力。這樣的參與和合作學習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
【永續發展價值觀】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都市規劃中考慮地形、社會需求和可持續性的環境運用。透過對話設計因應未來的都市需求規劃方案,學生能夠培養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責任感。

 

融入領域

社會、自然科學

上課節數:16節

年級:4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宜居城市-地標建築創作】
以小組合作形式,以對台灣與國際城市地標建築指標、功能與設計現況的理解,理解到人類居住需求與永續發展關係,能製作一個地標建築,檢核向度:
  1. 能理解建築的實用考量並提出看法。
  2. 小組簡報完成及表達溝通力(流暢度、內容度、完整性)。
  3. 建築設計創新表現(完整製作及分析。
活動一:萬丈高樓平地起(7節)
一、引發議題
  1. 先讓小組透過便利貼材料、操作如何支撐一顆蛋,可以達到最高的建築結構。
  2. 由此過程中,讓學生討論(1)高樓建築的必要條件有哪些?(2)歸納出建築的原則條線有哪些?
二、發展活動
  1. 老師引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出:在自己的家鄉、宜蘭又有哪些知名的地標建築?
    1. )與所提的原則是否呼應?
    2. )引發學生對於各地的地標建築討論。 
    3. )製作小組記錄用Rubrics評分規準。
  2. 根據之前組別,探索家鄉地標建築,實地踏查及拍照紀錄。 
  3. 學生分組口頭練習所觀察的地標建築,小組確實討論後,上台進行口頭分享。
三、總結活動
  1. 學習建築基本概念。
  2. 理解全球對於城市建築永續發展目標的意義與價值。
  3. 了解宜蘭在地地標建案,走訪羅東村却飯店、聖母升天堂。
  4. 了解國內城市地標建築案例的理念、設計理念、特色及功能。
學習目標

國E04-1、國E12-1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
歸納發表台灣符合城市地標建築的發展現況。

Rubrics評分規準,造訪宜蘭城市中知名的地標建築,完成走讀影像紀錄並發表。
活動二:世界高樓比一比(3節)
一、資料搜集
  1.  蒐集不同國家的地標建築。
  2.  能夠分析出地標建築的優缺點或特色。
二、結構與造型嘗試
 個人完成製作一棟地標建築【大樓模型】以智高積木完成。
學習目標

國E04-2、國E12-2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1. 蒐集3個亞洲國家都市的地標建築。
  2. 在亞洲地圖中找出所舉出的地標建築對應的國家地理位置。
活動三:宜居城市的地標建築(6節)
一、分組活動
  1. 都市平面圖學。
  2. 設計草圖,製作完整的高樓。
  3. 透過協調,小組用討論的方式。
  4. 利用共同建築語言,討論國際化都市的需求有哪些?
  5. 各組能夠以分配到的不同地域及條件,再以各自製作的大樓,能討論3項配置因應都市宜居條件,完成都市規劃【具體規劃設計】完成小組的心得簡報。
  6. 並以科技棉作為城市整體規劃示意配置。(主地標則以智高積木完成)
二、總結活動

小組發表:

  1.  完成國際化地標建築模型。
  2.  小組透過GOOGLE簡報工具共編完成宜居都市的報告。
  3.  最後小組比較各組觀點、分析討論與意見回饋交流。
學習目標

國E12-3

學習評量

總結性評量
以小組合作形式,以對台灣與國際城市地標建築指標、功能與設計現況的理解,理解到人類居住需求與永續發展關係,能製作一個地標建築,檢核向度:

  1. 能理解建築的實用考量並提出看法。
  2. 小組簡報完成及表達溝通力。(流暢度、內容度、完整性)
  3. 建築設計創新表現(完整製作及分析)。
檔案下載

設計理念

  培育學生具備全球公民素養是國際教育的重大目標。因此本課程要讓學生從全球議題看見社會問題,經過省思後採取行動,隨後檢視行動過程,為下一個實踐做好準備。
  此課程以達成SDGs第二目標:消除飢餓,並維持獨居老人的營養需求為目的。課程分成三個部分進行,包含「全球餐盤上的不平等」、「永續農業到餐桌」、「跨境關懷手牽手」。
【全球餐盤上的不平等】於國語課文「小小力量將世界照亮」中,探討獨居長者的飢餓問題與對應行動的全球案例,利用彈性課程到社福機構進行訪談,了解問題的根源。
【永續農業到餐桌】以解決長者飢餓為題,運用社會課程中「學習的約定」與「學習策略」技巧,結合食農課程的種植、義賣活動,將收入捐贈給社福團體。
【跨境關懷手牽手】以日本的獨居老人的形成與解決為題,讓學生認識超高齡社會的成因以及因應之道。透過信件、影音資料交流與日本學生交換意見,闡述自己對於獨居銀髮族的協助,意見交流的過程中也能讓學生從日本經驗中自我省思,並且重回社區協助獨老者。

 

融入領域

語文、社會、自然科學

上課節數:16節

年級:5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協助獨老者的行動的省思與實踐】
學生能利用與國際學伴交流的學習經驗進行反思,並實踐1個改善獨老者困境的行動。評量面向包含:
  1. •不斷省思修正的態度。
  2. •運用學習策略工具輔助邏輯思考。
  3. •邏輯性的闡述行動的歷程。
活動一:全球餐盤上的不平等(3節)

一、引發議題:身邊的全球議題

老師以國語課文「小小力量將世界照亮」內文中關懷老人為題,詢問學生生活經驗中觀察到的獨居老人生活。
 
二、發展活動
  1. 深入探究
    1. )播放日本、韓國高齡化問題影片,引發學生思考世界獨居老人的困境,並將學生的回答條列在黑板上。
      • 影片一:韓高齡化獨居變多,「孤獨死」成社會問題(連結見參考資料)
      • 影片二:【民視全球新聞】日本高齡化嚴重 獨居老人成社會問題!(連結見參考資料)
    2. )介紹「世界人權宣言」的概念,並引進*第25條,引導學生逐條省思解決獨老者的困境是否符合基本人權的維護。
      • 第25條:「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屬康樂所需之生活程度, 舉凡衣、食、住、醫藥及必要之社會服務均包括在內;且於失業、患病、殘廢、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之事故致有他種喪失生活能力之情形時,有權享受保障。」
    3. )展示國發會人口推估系統,顯示台灣*「高齡人口占比趨勢」,並針對台灣高齡人口增加可能造的獨老問題進行思考。
    4. )派發任務,將邀請社區內社福單位的志工受訪。請學生查詢社福單位的服務項目並提出具體問題。
    5. )請學生發表即將提出的訪問問題,老師歸納整理。
  2. 來賓訪問-認識社福機構:邀請社福團體志工入班。請志工介紹服務組織及服務項目。隨後學生針對來賓分享的內容及事先準備好 的問題進行提問。
三、總結活動
  1. 點燃關懷的燭火。
  2. 老師引導學生說出獨老問題,以及目前社福團體可以提供的協助。
學習目標

國E10-1、國E10-2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1. 小組討論:從對維護基本人權的角度審視關懷獨老者的原因,並從台灣高齡化問題對社福機構人員提出疑問。
  2. 活動評量:從對社福人員的訪談中認知社福機構對獨老者的協助。
活動二:永續農業到餐桌(3節)

一、暖身活動
以維護基本人權的角度詢問學生(1)獨居老人的問題及(2)獨老者所需的協助,並條列(3)社福機構的服務。

二、發展活動:行動構思

  1. 行動構思技巧回顧

老師提醒合作學習的態度,請學生複述社會課中「學習的約定」--合作學習中,聆聽、表達、合作的重要性。

  1. 學習策略使用

老師使用學習策略中的T圖,與學生共同討論並記錄此次行動的探究 歷程: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行動省思。學生間分組討論 如何透過食農課程的成果執行的一個改善長者議題的行動方案。

  1. 愛的行動-伸出關懷之手

學生將園遊會義賣成功米的所得捐贈給社區內的社福機構,活動的過 程用照片記錄。

三、省思活動:關懷向前走

老師引導學生

  1. 省思活動的實際效益,如捐贈的方式是否能有效的改善獨老者的生活。
  2.  要如何從一次性的捐助轉變為永續的力量。
  3. 修正行動探究歷程。
學習目標

國E11-1、國E12-1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

  1. 以T圖規劃並執行行動探究路程。

  2. 根據T圖規畫實踐行動探究歷程。

  3. 由永續的角度評鑑關懷活動,並修正關懷活動。

活動三:跨境關懷手牽手(9節)

一、引起動機一

老師引言:「我們銷售自己收成的農產品,並將收入捐贈給社福機構是一種改善社會的表現,『產地到長輩餐桌』的實踐。」國內的銀色大門送餐平台,就是一種實踐。透過與小農合作,或者是捐款的方式可以維持這樣的服務。
 
二、發展活動一

(一)食農與人道關懷案例

帶領學生統整並省思討論「永續農業到餐桌」的幾個問題:

  1. 「永續農業到餐桌」可以對獨居老人帶來什麼樣的協助?
  2. 「永續農業到餐桌」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部份是什麼?

(二)行動敘寫

請學生討論如何用投影片的方式呈現學生整個活動前、中、後的行動歷程,並由各組製作投影片。學生需留意評量尺規:

  1.  準備內容是否清晰,易理解。
  2.  是否能呈現行動的感動處或是令人省思達到影響他人作為評價的標準。
三、成果彙整
  1.  老師敘述小組分工合作須遵守的原則,並重申評量尺規。
  2.  各組學生呈現並說明自製投影片的內容,其他組學生評價報告呈現的內容。
  3.  報告學生根據同學意見對投影片內容進行修正。 
  4.  將學生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內容完整、最具有感染力的投影片交給日本學伴。
四、引起動機二

老師引言:日本高齡化問題比台灣發生更早,遭遇的問題或作法也不一定和台灣一樣。然而,透過互相交流、互相分享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刺激與想法。

五、發展活動二

  1. 老師播放日本學伴提供的投影片以及日本長者困境、協助長者作法的*影片。
*影片:Rethinking Elderly Care in Hong Kong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Japan? (連結見參考資料)
  1.  學生根據影片及投影片內容書寫至少3個日本關懷獨居長者的行動。 
  2.  老師針對影片及投影片內容向學生提問。提問內容包含:
    1. )日本獨居老人成因跟生活方式。
    2. )台灣和日本關懷長者背後的出發點是否相同。
    3. )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樣的關懷方式?為什麼?
    4. )除了物質層面外,獨老者是否還有其他層面的需求,如心理層面。
    5. )除了捐助社福單位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幫助獨老者。
  3. 學生針對老師的提問寫下心中的想法。

六、交流共享

教師利用Google協作平台留言功能,讓台日雙方學生針對雙方提供的投影片及學習資源進行回饋及提問,並留言在線上平台。

七、關懷省思日誌

  1.  引導歸納:老師從線上留言平台,引導學生閱讀並回應日本學伴的留言。
  2.  口述分享:

(1)引導學生回想前一節課日本關懷長者的行動,並請學生分享對學伴回覆的想法。
(2)學生口頭表達交流後,是否對於關懷長者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除了物質上的協助外,是否還有協助獨老者的作法。
(3)播放挪威的案例*影片。 *影片:面對高齡社會,挪威的社區據點開創新作法!(連結見參考資料)

  1.  省思報告:
 (1)摘要日本學伴經驗與回饋,並比較自身對獨老者議題的學習經驗,從中省思,寫下想法。
 (2)用T圖擬出下一個可行的行動方案,並於生活中實踐。
學習目標

國E11-1、國E12-2

學習評量

總結性評量
透過投影片製作呈現參與關懷長 者行動的前、中、後的過程與省思記錄。並以個人的形式,摘要日本學伴經驗與回饋,從中省思及寫下具體可執行的想法。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