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面向 i文化
課程名稱 英繪國際 融入科目 英語
課程性質 彈性學習課程 參與年級 7年級
教學說明(理念及內容)
源起
「打開繪本,走進一個世界。」隨著一本一本的故事來到古今中外,暢遊在各種時空中,經歷前所未有的體驗,為孩子打開一扇又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教學理念
學生藉由不同主題的繪本了解許多重要議題的核心概念,其中的故事情節能引導學生討論並思考其所表達的主題概念,並結合可延伸之議題進行探討,以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經由不斷的探索,學生不僅能更深入理解繪本中的故事涵義,還能從中培養出英語的學習樂趣,進而獲得語言學習的成就感。
 
語文的學習絕不能僅侷限於聽、說、讀、寫的訓練,而是能提供情境,引領學生由課程討論中獲得國際視野、人文關懷或是培養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並從接觸性別、種族、環境、國防等多面向議題中進一步反思自我與世界的連結。
增能共備(研習及會議)
說明:社群共備邀請校外講師分享英語閱讀的教學理念及策略。英語教師團隊討論「英繪國際」之教材內容與教案設計。
說明:英語教師團隊進行共備討論教學主軸與大致的活動設計,並和外師進行繪本教學的視訊會議,交流更多教學理念與活動進行方式。
教學活動照片
說明:外師Collin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繪本內容,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自然地沉浸在英語的環境裡閱讀。
說明:外師Colin與學生們在課堂上以英語自然的互動與提問,引導學生由單字的意涵討論繪本故事情節,並與自己的小組成員根據繪本的故事結構設計一本自己的小書。
學習單設計
學生回饋(多元評量呈現)
說明:Collin與全班分享展示各小組的小繪本計成品,並給予口頭讚賞與獎勵。
說明:學生們用圖畫方式呈現想法並加上個人英文註解,
觸發更多創意的點子。
說明:以飲食為主題,繪製臺灣、美國、印度及日本的繪本。
學生回饋
 
    我覺得英文老師可以不用花到兩節課的時間先幫我們上繪本的內容,這樣我們才可以多和外師互動!而且Colin老師上課非常生動有趣,就算我們不知道單字的意思,他也會透過各種肢體動作讓我們理解。我最喜歡Colin老師的幽默風格,他會一直和我們互動,鼓勵我們用英文表達;也會提到一些美國的文化,再比較英式英文及美式英文的不同說法。
教師省思
 
    一開始學生們見到外師都難免興奮期待,但要開口說話一開始還是難免生澀,所幸在中師外師的合作之下,學生們能漸漸打開心房,開口與外師互動。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對老師的口音和語速不太習慣,但聽到後來習慣了也就慢慢聽懂了,這學習間的轉變讓他們覺得好有成就感,原來堅持聽下去就可以聽懂了!
 
    在學生的心得回饋中也發現,繪本的內容適切性會是決定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關鍵,選用Same Same but Different是希望在符合七年級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對內容有共鳴,增加學習興趣。以飲食為主題是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透過固定句型,搭配各國不同特色食物,繪製臺灣、美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小書,從中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並透過實作表現任務展現學生多元才能。另外,在議題的選擇上,也思考了另一本繪本Piggy Book的實施可能,該書在探討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希望讓學生在閱讀之餘也能增加對不同議題的接觸與了解。 一個課程的研發、推動、反思與修正需要靠大家的力量,讓蘭雅的孩子成為學習的主角,讓學習不再只是侷限在教科書裡的內容,幫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

 

課程面向 i人權
課程名稱 人權大步走 融入科目 社會
課程性質 彈性學習課程 參與年級 8年級
教學說明(理念及內容)
「寫信馬拉松」是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所倡議的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的人權活動。人權是一個很嚴肅的議題,但對於多數人而言,卻很難察覺。人權教育是引導個體認識自己與群體關聯的重要方式,強調人們參與的過程,透過認識且具意識的行動改變所屬環境的不公義,培養具有思辨與行動力的現代公民。

社會領域以「寫信馬拉松」做課程發想設計,在八年級實施,課程規劃有六堂課。第一堂課以是世界人權宣言引起動機,帶學生認識人權、國際特赦組織及寫信馬拉松活動及今年的主題。第二、三堂課帶領學生認識今年的八個個案故事,並分組做討論,選定一個自己想聲援的對象,為她寫信,不論是聲援當事人還是要寫給政府皆可以。第四、五堂課以分組方式,讓各組自由選定一個要聲援的對象,畫一張聲援海報,並錄製一個聲援短片,並於課餘時間,完成把愛傳出去人權行動方案。希望透過小組的分工合作,讓學生們用行動來聲援這些遭到迫害的人權捍衛者,使同學們了解人權議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有可能影響及改變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第六堂課,帶領學生做課程回顧,並填寫課後回饋問卷。

「發聲」是我們一再述說和推廣的,發聲不一定會被聽見,但許多人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聲卻無比重要,沉默不是美德。國際特赦組織的全球倡議運動人權捍衛者,就是在透過各式各樣勇敢故事,激發我們「為正義說句話」的念頭。透過聲援人權捍衛者,我們其實就正在聲援他們捍衛人類重要價值的信念。
 
增能共備(研習及會議)
說明:社會教師團隊進行課程規畫及教材研發設計。
教學活動照片
第一堂課:認識人權、國際特赦組織、寫信馬拉松活動及主題。
第二堂課:寫信馬拉松的8個個案故事。
第三堂課:聲援明信片書寫。
第四堂課:小組聲援海報製作。
第五堂課:小組聲援影片錄製。
第六堂課:課程回顧與課後回饋問卷填寫。
學習單設計
學生質性回饋 (多元評量呈現)
透過明信片的書寫與繪製,聚斂思考發揮文字的力量,展現維護人權的實際行動。
透過分組海報製作,討論綜整團隊對人權議題的觀點,展現合作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以多元問卷的方式,呈現學生對人權課程的省思與回饋,並藉由前後測量化分析學生課後人權態度之展現。
透過海報與影片向師長進行人權個案聲援行實作成果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ImBDA-18cfJ4yrU3AaBjcnJgf-Gntmtk
教師課後省思
 
    「寫信馬拉松」是將學習訴求的焦點從「知識」延伸為「能力」擴展為「素養」的課程活動。一開始由公民老師在課堂上以簡報跟影片的方式簡單介紹國際特赦組織、寫信馬拉松活動、如何寫信、聲援成功案例,發展至今集全體社會領域教師之力,規畫六堂課程全面在八年級實施。課程內容的教材由社會領域教師共同備課產出人權手冊內容、上課教材(PPT)、學習單,並安排小組共同設計聲援海報與拍攝聲援影片。

    期許未來能讓人權教育不只是學校課程中的一主題,而是在學生心中種下相信改變、相信行動的種子,裝備他們未來路上勇敢堅持重要價值的能力。


 

課程面向 i生態
課程名稱 未來水足跡 融入科目 自然
課程性質 彈性學習課程 參與年級 8年級
教學說明(理念及內容)
   為落實國際議題之環境與永續,自然領域教師設計在地化水資源方案課程,希望學生討論、思考水資源利用與永續的健康生活方式,讓水資源的議題實際從學生們的生活中落實改善,藉由學習使學生能融入素養與生活實踐,其課程內容如下:
 
1.
透過團隊跑關、互動式在地化水資源課程活動重新認識污水處理廠,讓學生有機會透過不同模式的教學,和水環境以及水生物互動,進而認識美好的水資源。
2.
教師引用適當的環境影片(全球暖化、水資源、雨林破壞……等),請學生從影片中觀察與省思,並發表、討論心得。
3.
舉辦自然生態講座、帶領學生實際走進生活周遭河流取水,希望學生能瞭解自己生活環境,落實環境保護,提供給學生「不一樣的自然課」!
4.
透過教學簡報,以水質活動(測溶氧量、酸鹼值、混濁度等)的內涵意義和內容為教學重點,教導學生了解水質監測的方法及其結果所代表的重要性,並指導學生實地進行水質檢測活動。
5.
星馬國際交流特別著重水資源相關活動。在行前訓練就帶領學生參訪淨水場與污水處理廠。了解臺灣乾淨的自來水是如何取得,與大台北地區污水該如何處理後放流以減少對環境的危害。並讓學生實際操作相關器材檢測水質,到新加坡當地分別採樣了克拉瑪頭(下游)與加冷河(上游)的水質做實際檢測。行程中安排參觀河川生態園區及濱海堤壩(在地水源)與新生水廠(淨化水),了解新加坡對水資源重視與遠見。
增能共備說明(研習及會議)
說明:教師進行水資源課程活動進行共備。 說明:透過觀察與省思,並發表、討論心得。
活動照片
說明:理化彈性課程中導入水資源危機。 說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尋求解決方案。
說明:各組將討論結果分享發表。 說明:網路蒐集新加坡之水資源運用。
說明:學生於實驗室進行過濾前後水質檢測。 說明:各班於中央走廊展示水資源探究成果。
說明:國際交流培訓課程進行製作濾水裝置。 說明:國際交流培訓課程進行外雙溪水水質檢驗與菌種培養。
說明:參訪臺北市迪化污水處理廠。 說明:參訪桃園大潭淨水廠。
說明:行前訓練如何用儀器簡易測量水質。 說明:於新加坡加冷河上游採取水源。
說明:於新加坡利用器材檢測水源並記錄。 說明:學生在濱海堤壩模型前聽運作原理。
學生回饋 (多元評量呈現)
    新加坡的沿海地區設有海上浮動太陽能板,充分運用了熱帶地區豐富的太陽光,因未能克服海洋的不穩定,海流及天災,世界各國尚未研究出如何設置大規模的太陽能板。臺灣是全世界太陽能第二大產地,但是有黑潮,親潮,季風等限制,若在沿海設置太陽能板,可能會被損壞,所以政府現今也尚在研究如何克服臺灣的地理環境。新加坡地狹人稠,大多處為市區,政府也廣設人造森林,發展綠能產業。臺灣因森林資源豐富,但因大量的濫墾,資源也逐漸在消失,若種植更多的植物,不只有助於環境,可將他們的生質能源再加以利用。新加坡的超級樹就是一個成功的規劃。
學習單-分組討論成果呈現。 學習單-濾水裝置設計圖與原理說明。
學習單-記錄與探究外雙溪河川生態。 學習單-記錄水質檢驗與探究原因。
課程實作-水質檢驗之菌種培養。 課程實作-自製汙水濾水器。
形成性評量-各組於班上進行探究成果報告,並列入彈性課程成績。 形成性評量-各班進行成果發表,並由校長、主任與自然科老師進行評選。
 
加冷河上游
克拉碼頭
外觀
內有少許漂浮物和泥沙
清澈透明
氣味
無味
無味
TDS
134
173
pH
7.5
7.5
溶氧量
3ppm
2ppm
總生菌數
280
340
Turbidity
100
5
學生在加冷河上游和克拉碼頭進行水質比較並探究其差異因素,猜測在加冷河上游取水時,因裝到泥沙而影響判讀。
教師課後省思
   為落實國際議題之環境與永續,希望學生討論、思考水資源利用與永續的健康生活方式,讓水資源的議題實際從學生們的生活中落實改善,藉由學習使學生能融入素養與生活實踐,引用環境影片(全球暖化、水資源、雨林破壞……等),請學生從影片中觀察與省思,舉辦自然生態講座、帶領學生實際走進生活周遭河流取水,指導學生實地進行水質檢測活動,希望學生能瞭解自己生活環境,落實環境保護。新加坡國際交流特別著重水資源相關活動,分別採樣當地克拉瑪頭(下游)與加冷河(上游)的水質做實際檢測,參觀河川生態園區及濱海堤壩與新生水廠,了解新加坡對水資源重視與遠見。